近日,我校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林武辉教授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题为“Deciphering decadal observation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 the most polluted port near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from seawater to marine fish”(破译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污染最严重港口区内福岛来源放射性铯的年代际观测:从海水到海鱼)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根据上千份监测报告全面构建十多年来核污染最严重的港口区内海水和鱼类中134,137Cs的演变历史,发现降雨调控海水中137Cs在雨季平稳波动和旱季指数下降的不同响应机制,提出基于“雨季-旱季”模式的福岛来源137Cs源项估算方法,计算获得2011年输入港口区的137Cs约为3.9PBq,2012至2022年输入港口区的137Cs约为19.3TBq。此外还发现港口区内鱼类中134+137Cs的超标率(>100 Bq/kg的频率)显著高于海水中134+137Cs的超标率(>10000 Bq/m3的频率),说明鱼类的生物富集效应不容忽视。本研究为掌握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修复进程以及核污水排海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林武辉教授近20年来持续围绕“海洋辐射环境测量与核安全评估”的科教工作开展研究。2024年1月获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国家一级学会)颁发的“潘自强青年科学家奖”,是目前海洋核辐射领域的唯一获奖者。
[文: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