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南大洋碳汇与气候变化研究组,受邀就南大洋碳汇及其面临的挑战发表评述文章,相关成果以“The controversial Southern Ocean air-sea CO2flux in the era of autonomous ocean observations”(自主海洋观测时代背景下南大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尚存争议)为题,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cience Bulletin(影响因子18.9)发表。
该研究综述了海洋观测进入自动化时代以来基于不同观测系统下的南大洋碳汇评估,分析了各观测平台的优劣势,比较和讨论了关于南大洋海气碳通量评估的方法间差异及可能原因,进而提出对提升数据质控的建议,对准确理解南大洋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南大洋是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之一,但目前人类对这片海域的探索还严重不足。对其普遍认知是它贡献了大约40%的海洋碳汇,可这一量级却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被新兴的自动化观测数据反复检验甚至是挑战。SOCCOM通过在南大洋布放了近300个搭载生物地球化学的漂流浮标(BGC-Argo)并实时共享数据,为探索其碳循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章基于BGC-Argo的结果显示南大洋在冬季存在显著高于以往研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如图),挑战了南大洋在全球海洋碳汇中的地位。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提升BGC-Argo数据质控提供策略和科学参考。

据悉,《Science Bulletin》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卓越计划领军期刊,《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国际顶级期刊之一,在国际多学科交叉领域排名前五。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吴瀛旭副教授,通讯作者为祁第教授。该研究依托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青年基金和福建省青年基金等的联合资助。
(文: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编辑:宣传部)